今天是:
社会实践
首页  -  专题栏目  -  社会实践  -  正文
社会实践 | 探非遗魅力,触脱贫印记

来源: 时间:2019-07-16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我校以“回顾筑梦七十载,青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2019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月10日至7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 化学与化工 学院赴 重庆市梁平区 调研竹编竹帘(非遗)。

16EE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此次暑实我们前往梁平,走进梁平竹帘,感受竹帘之古韵,调查竹帘之现状。与此同时,我们了解到梁平作为竹之乡,一些乡镇通过竹编脱贫,所以我们也前往调查了梁平区龙门镇新盛镇通过竹子加工脱贫的情况。

7月10日,我们暑实小分队到达梁平,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暑实之旅。

梁平竹帘,又称梁山竹帘,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竹帘画的一种,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录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梁平竹帘,有诗曾誉“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

11日上午,我们参观了重庆知德文化传播公司的展厅和工厂。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对竹帘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同时也知道竹帘的发展已不如从前那样红火,如今在梁平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在生产。

为了更好的发展竹帘,很多竹帘生产厂家仍旧在创新创造。现今,除了竹帘还有了竹画、竹扇、小台屏等多种多样的由竹帘发展而来的周边物品。

11日下午,我们拜访了竹帘的非遗传承人牟秉衡老爷爷。听他讲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竹帘发展的起起伏伏,言语之间我们不难体会到牟老爷子对于竹帘喜爱与作为竹帘传承人的自豪。但当问及传承问题时,牟老爷子也显出了一丝悲伤。由于纯手工制作竹帘是一件非常辛苦且漫长的事,并且要掌握这门技术并非一朝一夕,所以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由于竹帘价格昂贵且实用性不大等原因,其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便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了解竹帘。

741C

在11日的傍晚,我们在梁平街头进行了问卷调查。令人沮丧的是,只有不到10%的人完全了解梁平竹帘。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人不了解竹帘的原因和宣传力度密不可分。从问卷结果来看,人们不愿意购买竹帘的两大原因便是价格昂贵和实用性不大。

竹帘的后续发展如何,我们无从知晓。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帘的衰败是可悲的。我们想竹帘要发展兴盛,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消费。而是当提及竹帘时人们能如数家珍,能为自己的家乡、祖国能拥有这项技术而骄傲自豪。而要做到这些,科普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12日我们出发去到了龙门镇和新盛镇。说到竹编相信大家和我们一样最先想到的是簸箕、背篓甚至是竹编工艺品等东西。但当我们满怀希望来到龙门镇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季节和产业转型等原因,我们并没有看到期待的竹编生产,于是我们又去了隔壁的新盛镇。更让我们意外的是,竹编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是关于背篓等的故事,他们所编的是祭祀用的花圈的骨架。

无论是在龙门镇,还是在新盛镇,我们都发现从事竹编工作的大多是花甲老人。年龄限制了他们外出谋生,但竹编却是给了他们另一个机会,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养活自己。看着他们认真投入地工作,我们的心中洋溢的是无限的温暖与感动。竹编的温暖与浪漫,充满了厂房,飘荡在梁平的上空。

为期三天的暑实,不仅让我们走进了解梁平的竹编竹帘,更是提高了我们与人沟通、联系和安排活动流程、应对活动中出现的变故等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明白了,在没有亲身走进一个事物时,我们难以知晓事物的本来面目;学会了在碰壁之时,仍积极向前是会有收获的;清楚了所谓暑实,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社会,去发现和思考一些问题,甚至是为解决问题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A座5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027-87542103(主校区)  

027-83692902(医科团工委)
邮箱:tuanwei@hust.edu.cn

版权所有 2021 共青团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