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会实践
首页  -  专题栏目  -  社会实践  -  正文
社会实践 | 西辞黄鹤楼,七月下扬州

来源: 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我校以“回顾筑梦七十载,青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2019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月3日至7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赴扬州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有关调查。

扬州一直以其独特的水乡慢板生活和富有悠然情调的老城区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的慕名前往。在现代化建设进击的洪流之下,一个又一个古城被推上尴尬的境地,成为经济发展面前不可回避的话题。这样的情况之下,扬州又是如何应对接踵而至的“老城区拷问”?扬州明清古城,又该如何“化险为夷”?

为了进一步了解扬州的老城区保护措施以及扬州未来的发展规划,实践小队决定对当地百姓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采访,并对当地古建筑进行调查。

采访地点

小队分成三批,分别在扬州市图书馆、京华城商业区、京彩欢乐世界进行随机采访,在文昌阁附近广场、奕间工坊、仁丰里街道收集老城区百姓对老城区的看法和意见,并进行整理记录。

与仁丰里街道办张主任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扬州古城近十年相关政策和发展状况,并在老照片纪念馆中和诸多扬州文化名人交流扬州寻访的心得。

采访记录

扬州居民对扬州老城区的认识和感悟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扬州本地人,还是不久迁到扬州定居的外来客,都会在日复一日的不断磨合与交融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对城市的看法。故此当地居民对于扬州的感情与期待是探究扬州未来的关键。

二十年前新区未大面积开发时,扬州老城区的甘泉路曾是热闹繁华场所,曾经认为宽阔的路面先早已因为过于拥堵狭窄而变得令人厌恶。有些道路不得已更改为单行道。老街巷的狭窄幽闭,让老城区的人依旧保留多年前骑自行车的习惯。

老城区的中老年群体对搬迁问题较为敏感,莫衷一是。有些老人一辈子在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二层小房中,早就对老城陈旧的建筑实施产生了厌倦而向往单元楼上上下下子女车接车送的生活,奈何经济条件不允许;有些老人却依旧细化老邻居老街坊一起带孩子买菜的自在生活,拒绝了子女搬到新城的好意。

政府部门的规划对于扬州老城区的保护以及扬州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关乎着这座处于时代发展风口浪尖的历史名城的未来。

在和仁丰里街道办主任面对面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里有着保存完好的唐代街巷格局——鱼骨巷。主巷较宽,两边多是一些居民会经常光顾的理发店、澡堂等生活场所,现在有一部分的房子已被划为政府公有,被出租或规划为文化宣传地点:如文化工坊、老照片纪念馆等。

在主巷的两边分布有许多略窄一点的小巷,在这些“鱼刺”的两边就是民居。能历经时间的洗礼从唐代一路走来,鱼骨巷的格局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今人应该尊重和从中学习的地方。这正是古城保护的重要目的之一。从现状也能看出,仁丰里的改造非常微小,是尽量保持着原貌。

以仁丰里为目标对象进行微整开发。改造项目目前分为前后两期工程。一期包括杆件下地、房屋整修、外立面改造和街面处理等工程。

二期工程主攻仁丰里文化建设。仁丰里街巷改造计划虽于2017年方出台,但早在2012年,街道办便开始筹备文化业态相关建设。整个文化改造计划总体概括为:邀请扬州当地为化名人工作室或知名文创品牌入驻仁丰里成为门面担当,以低价租借公房的方式,鼓励名人在仁丰里进行文学、书画、传统手工艺等创作或成果展示。

建筑调查

建筑也是文化的载体。世人皆知“扬州慢”,慢不是效率低下,而是细致和闲适。“慢工出细活”的乱砖墙是那段珍惜物料的历史的见证,闲情逸致才能滋养出这些秀丽的园林。现存的扬州建筑实已不多,它们是留存下来的珍贵财富。古城古建筑保护乃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对于建筑的考察是分别从老旧民居和各式园林两方面进行的。一般的老旧民居内部平面布局为常规的“三间二厢一天井”,砌的是清水乱砖墙。乱砖墙是扬州的民居建筑特色,起因是扬州历史上多经战乱,人们在重建家园时便用能找到的完整砖块,不分尺寸是否统一而砌之。虽然砖的样式参差不齐,但细致的扬州人仍把砖块砌得整齐合缝。这墙时至今日仍在使用。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我们前往了何园、个园两个名园及琼花观、二分明月楼等分散的小型园林进行考察,发现有叠石和种竹的共同之处,分别以何园和个园为集大成者。叠石是巧妙地堆放形态各异的石块,以形成别致玲珑的空间,模仿自然山石之趣。

何园的石涛孤本——片石山房最为精彩;个园本取“月映竹成千个字”之意,所种竹子的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都非他处能及,真正体现了“有地惟栽竹”。即使是小如二分明月楼,位于居民区的商铺后面,入口是一条小巷,也种着三两棵瘦竹,筑有一方叠石。

扬州将会以老城区为核心,向四周建设新城区,在保护扬州的古城气息的同时,也与时代接轨。让扬州的人们和外来游客既可以体会到漫步青石板路的悠闲,也可以欣赏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繁荣。扬州老建筑的保护一方面依托于政府部门颁发的相应政策:积极修缮老旧民居,满足老城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在最近两年,政府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对一批老旧房屋开展翻修工作,保证与原本的建筑风格一致。政府部门实行线路下地等一系列政策,还老城区一片干净的天空。同时改善老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修缮;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积极进行文化保护,这种文化既是肉眼可见的建筑、园林、运河,也是存在于老城区邻里之间的氛围。孕育出扬州温和儒雅气质的,是流淌于扬州血液中的历史文化,扬州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开设影像馆,将各种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将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与技艺,一代一代传承至今。也因此,扬州的“古与旧”没有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变啦味道,扬州的园林没有失了本心。

但是在我们看来,真正让扬州散发出蓬勃朝气的,是扬州人骨子里的温和,热心。这种接地气,包含人文气息的文化,才是扬州的根。这种文化体现在扬州独特的邻里关系,与高楼大厦不同,一方院落,十里小巷,家家户户融合为一体,共赏一角风雨。庆幸的是,人心的繁荣不曾因历史的风雨而衰败,这是多少政策也修补不来的。

几天下来,我们感受到了扬州这座千年名城的古旧历史气息,也亲身看到了这座城市新旧交替的蓬勃景象,在新与旧,文明与科技相互碰撞又不断融合的今天,或许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后的礼物。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A座5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027-87542103(主校区)  

027-83692902(医科团工委)
邮箱:tuanwei@hust.edu.cn

版权所有 2021 共青团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