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会实践
首页  -  专题栏目  -  社会实践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丨新闻学院“赴北京调研科技助残”实践队走进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

来源: 时间:2024-07-28 点击量:

(通讯员:邵祎洁 汪严明 王睿东)2024年第34次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为深入调研新兴技术在辅助残障人士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辅助器具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7月17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赴北京调研科技助残”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学习辅助器具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创新应用。在这次宝贵的访问中,实践队有幸与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技术服务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经过走访,实践队了解到,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是直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国家级科研和服务机构。作为国内辅助器具领域的权威机构,其承担了开展辅助器具的研究开发、技术培训、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服务等多项工作职能,致力于推动辅助器具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与平等。

辅具不止是产品,更是针对性、专业性、持续性的服务”

工作人员首先向队员们介绍了辅助器具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辅助器具行业的发展,提高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这些政策的扶持为行业提供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促进了辅助器具的研发和创新。

实践队员了解到,我国的残联系统在辅助器具的推广和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辅助器具中心并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服务,更重要的是在于技术研究、辅具配备、售后服务等一体化服务。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残联组织积极推动辅助器具的普及和使用。通过组织展览、开展科普教育、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了解和接触到适合他们的辅助器具。

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设有辅具展示体验展厅,展厅展品涉及各类辅具约4000件。“在参观前,我从没有想到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要这样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实践队成员吴沛轩感慨到。展示多样的辅助器具,从助听器、轮椅,到闪光水壶、热塑材料辅助手柄、异形放大镜等。这些看似小巧的辅具,却能在细微之处大大提升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这些辅助器具的市场虽小、知名度尚待提高,但每一件都是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结晶。

“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因为从未了解或获得”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积极向工作人员提问。当谈及辅助器具普及和市场需求时,提到:“目前看来,很多人对辅助器具的认识还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提高公众对此的认识,从而帮助更多需要这些器具的人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还提到,尽管有些技术已经很成熟,但许多残障人士并不了解或无法获得,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一番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我们常说‘不是他们没有需求,而是因为从未了解和获得’,这正是我们作为辅助器具研发、服务和推广者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辅具研发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领域。”

在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实践队队员发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智能辅具,如闪光门铃、助视辅具等等,也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如何为残疾人服务工作助力的思考。以自闭症儿童的感官开发辅具为例,充分展现了辅具这一领域的多学科融合特性:“机械工程确保辅具的操作精准和耐用性,一个简单的开关需要确保它能够承受儿童的反复使用。生物医学则关注辅具与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契合度,比如大小、重量是否适合儿童的身体条件。而美学设计则负责辅具的外观和色彩,使其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使用兴趣。设计团队需要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对色彩、形状和声音的偏好,以及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模式。例如,某些颜色或形状可能对自闭症儿童有特别的吸引力,而特定的声音频率可能有助于他们的感官刺激。”

一个小小的辅具,就要用到机械、自动化、材料学、生物医学、美学设计等学科的知识,足以见残疾人辅助器具的研发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工作。工作人员以此鼓励同学们,将自身所学运用于残疾人服务中,积极为残疾人服务做出贡献。

通过这次探访,华中科技大学“赴北京科技助残行动队”的队员们不仅对辅助器具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对未来科技助残事业的无限思考和热情。队员们认识到,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温暖人心的力量。科技助残,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队员们更加坚定了将科技助残的理念融入到志愿服务中的决心,并将继续通过自己的力量支持科技助残事业,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A座5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027-87542103(主校区)  

027-83692902(医科团工委)
邮箱:tuanwei@hust.edu.cn

版权所有 2021 共青团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